永年县第二中学简介
永年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时为“广平府官立中学堂”,校址在当时的 “莲亭书院”。辛亥革命后更名为“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学”。再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1935年更名为“河北省立永年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一度停办。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学校恢复招生,在原广平府府衙内(现址)招初中生100名。1952年迁到广府西街(现为永年九中所在地),为“河北永年中学”。1956年开始招收高中生,更名为“永年城关中学”。1957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同年10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学校视察。
1978年更名为“永年县第二中学”。1991年8月10日,初高中分开,初中部为永年县第九中学,高中部仍为第二中学。永年二中是中共永年县基层党组织的创建地、发源地。永年县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任县委都诞生在永年十三中,永年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在十三中加入了党组织。永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长、县大队长,都是十三中学生。十三中还为周边县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中坚力量,以其星星之火,燃遍冀南大地,被称为“十三中火种”,永载史册。
永年县第二中学办学条件
永年县第二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邯郸市教育科研先导性实验学校,河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北省优秀工会。主校区地处永年县东部——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5A风景区——广平府古城,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称为大清直隶广平府中学堂,1928年改称为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解放后改称为河北永年中学,1957年被命名为河北省重点中学,1978年再次被命名为河北省重点中学。学校现占地70余亩,总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各种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现有65个教学班,在校生5000余名,教职工330余名。
学校教学成绩优异,自2000至2008年连续九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全市上游,连年被市教育局授予“高考成绩优秀奖”,被市政府授予“高考工作优秀奖”,学校的办学经验“永年二中现象”在全市推广。自1986年以来连续2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永年二中已于2011年11月全部搬迁至邯郸市中华路杜刘固段路西。 这次搬迁是永年二中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崭新的永年二中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为永年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永年县第二中学光荣历史与辉煌成就
学校始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时为“广平府中学堂”,校址在当时的 “莲亭书院”。辛亥革命后更名为“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学”。再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1935年更名为“河北省立永年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一度停办。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学校恢复招生,在原广平府府衙内(现址)招初中生100名。1952年迁到广府西街(现为永年九中所在地),为“河北永年中学”。1956年开始招收高中生,更名为“永年城关中学”。1957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
同年10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学校视察。1978年更名为“永年县第二中学”。1991年8月10日,初高中分开,初中部为永年县第九中学,高中部仍为第二中学。永年二中是中共永年县基层党组织的创建地、发源地。永年县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任县委都诞生在永年十三中,永年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在十三中加入了党组织。永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县长、县大队长,都是十三中学生。十三中还为周边县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中坚力量,以其星星之火,燃遍冀南大地,被称为“十三中火种”,永载史册。
永年二中秉承了原“第十三中学”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教学为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造就了永年县一大批名师。改革开放以来,永年二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创一流名校为目标,加大教科研兴校力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创造了全市一流的教学成绩。1989年至2008年,连续二十年被评为地市级“文明单位”。高考成绩多年在全市(地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2000年至2005年连续六年受到市教育局(教委)的表彰。永年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永年二中的发展。自1951年重建以来,共招教学班522个(高中班359个,初中班83个),培养学生2.2万余人(高中1.7万余人、初中0.5万余人),向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新生13500余人,为永年县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