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 更新日期:2023-09-18 11:55
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含中外器乐)、和声基础、中外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
主要实践环节有:毕业实习、采风、艺术实践(展演)、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音乐会)。
就业方向: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音乐教师或管理工作。
除了音乐教育专业,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还开设了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舞蹈表演等专业。
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创办于1952年,始称安徽省宿县师范学校。1992年9月,因香港著名人士邵逸夫先生赤心捐资助学,被国家教育部批准命名为“安徽省宿县逸夫师范学校”。1999年底,学校上划省辖宿州市后,更名为“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五十多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15000名优秀合格人才,成为皖北地区初等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2002年,安徽省中师布局调整,批准招收幼师专业,学校定位为幼儿师范学校。现为安徽省四所公办幼儿师范学校之一。2009年11月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学校,随着发展,将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轨。
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规模
学校现有各类教学班46个,全日制在校生2469余人。140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88人,高级讲师29人,讲师23人,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9人。学校开设二年制成人幼师专业、三年制幼师专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以及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舞蹈、动漫、电子技术应用等多个专业方向,举办各类校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初步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并举,中职与高职共存,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格局。[1]
学校加大教改力度,调整课程设置,构建适应学生实际、适应就业、适应幼师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瞄准市场,突出提升学生各项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自2005年开始,连续举办五届幼师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特别是2008、2009年招聘会,用人单位代表云集,场面火爆,幼师毕业生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学校通过“提升学历,内地录用,外地输送,自主创业”的多渠道安置学生就业,确保了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幼师毕业生就业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高,合法权益有保障,受到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通报表扬。
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荣誉
学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凡宿州市组织的文艺演出或艺术比赛,学校艺术团均应邀参加,且有出色表现。学校艺术团排练的大型舞蹈《霸王别姬》、《兰花赋》及《文化节歌》、《明天更辉煌》在中国宿州第二、第三届灵璧石文化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演出,博得国内外嘉宾的交口称赞。学校健美操队代表我市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体育大会获得金奖。学校代表队代表我市参加省“天大杯”知识产权竞赛获三等奖。参加第六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继省级复赛,共有15名学生19件作品获奖(一等奖2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12件,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后,参加全国决赛,再获佳绩,共有7名学生获奖,一等奖1名,二、三、四等奖各2名,获奖量在全省又列前茅。从近日闭幕的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传来捷报,宿州逸夫师范模特队代表宿州市参加本届盛会的模特表演竞赛项目比赛,队员王雨蒙获得二等奖,张倩、王成文均获三等奖,首次参赛,成绩骄人。参加安徽省组织普通话及各类艺术比赛,成绩均位前列,在省内享有盛誉。
学校先后荣获宿州市第一、二、三、四届“文明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 “卫生先进单位”、“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安徽省“师陶学陶”、“艺术教育”、“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体卫工作达标学校”、 “省电化教育一类达标学校”、“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发展
2008年9月,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开始评估,经专家组评估,宿师获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总分第一,成为“省级优秀学校”。2009年8月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三重”建设项目学校,2009年12月经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省级示范学校”。目前按照省市创建规划,学校被列入创建国家级重点行列,是规划迁入市职教园区的首批学校。
学校将继续秉持“发展为先,人本为纲;内涵为实,质量为上”的办学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走内涵发展之路,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经济社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