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莞理工学校 更新日期:2023-07-17 15:42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下教学需要,本学期学校组织李柏枝等11名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其中电子工程系3人、智能制造系6人、汽车交通系2人。
企业实践是学校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实践技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教师选取了东莞市横沥希杰塑胶产品设计工作室、广东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7所不同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锤炼“双师”素质。教师们用严谨勤勉好学的工作态度,参与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等,与企业深度合作交流,学习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了解行业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教师们均表示收获颇丰,下面是其中几位教师的精华总结。
专利软著申请及教学资源转化
电子工程系李强企业实践总结
本学期我到广东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为期4个月的企业实践。该公司为驻校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三者有机衔接,将智能化服务与学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育人模式进行科学性整合,一方面精心打造工业机器人制造车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研发环境;另一方面公司承担相关实训课程的教学,将生产、设计、研发技术转化成教学资源,将企业技术引入课堂,企业师傅直接参与教学,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企业慷慨地提供了软件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及方案工程师等多个岗位,我选择的岗位为方案规划工程师,属于技术服务岗。
整个实践期间,我参与了汽车、SMT、PCB等多个行业近20余个智能物流项目,并已独立对接、主导了多个项目的客户沟通与方案设计环节,有效提高了个人技术水平,开阔了行业视野,培养了丰富且高价值的行业经验。工作成果方面,目前已自主设计和规划了多个智能物流技术方案,利用此机会与机械、软件设计人员交流合作,完成了3个机械设计项目、2个机器人软件项目,还有若干项目在推进中,后续将最大化积累行业一手数字资源,完成专利及相关软件著作权申请,并在保密期限过后完成对行业数字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将实践成果落到实处。
勘察PCB行业客户现场
AGV及机器人分拣项目勘察现场
供应商资质审查
结业仪式
积累一线教学案例
汽车交通系李燕平企业实践总结
本学期的第11-20周,我到创威智慧养车服务中心开展企业实践工作,我的主要工作包括汽车保养、维修和服务等内容。实习期间恰逢春夏季交替,雨水、高温天气频繁,传统油车出现较多的问题是零部件松动、轮胎异常、密封胶更换、渗漏、排气等。根据故障现象,我和机修师傅需要对来店汽车进行逐个排查,如检查紧固零部件、检查和更换轮胎、检查节气门体以及告知客户一些安全隐患等。
10个星期的企业实践,我获益良多,自身对汽车的岗位内容、服务意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让对我以后的课程教学有了更好的启发,对教学理论和技能结构如何进行合理整合有了思考,也积累了一线教学案例。例如:客户抱着侥幸的心理不想更换龟裂比较严重的轮胎,谈话中我们挖掘出客户跑长途高速的需求,真诚告知客户安全隐患,最终同意更换新轮胎;有些车主用车意识比较薄弱,用了十几年的车没更换过空调滤清器,对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客户传播用车知识,为客户提供更好更细致的服务。
李燕平企业实践场景图
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促精准育人
智能制造系牛鑫企业实践总结
本学期我选择了驻校企业东莞市横沥希杰塑胶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了近两个半月的实习锻炼。熟悉软件后,我便跟随项目负责的同事参与到一款挂脖式蓝牙耳机的开发项目中,该产品由二十几个部件构成,目前开发出的产品在外观和配合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调整。我们通过对市场上产品流行方向的分析、客户需求的揣摩,不断将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一遍遍将产品打印、装配、调试,最终向客户交付了产品模型。
本次企业实践我与工人师傅、实习学生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对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有了最真实的了解。经过企业项目的重复操作,进一步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并且在工作过程中温故知新,使得我对很多模糊的知识点豁然开朗。工人师傅在生产过程中总结的最佳经验,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相信在后期的教学中能够实现成果转化,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精准、更实用的教学指导。
牛鑫(右一)与同事讨论方案
牛鑫工作场景照
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需求方,教师企业实践对学校教学方向具有导向的作用,教师以企业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内容和过程,有助于实现精准育人的目标。智能制造系主任李柏枝提到,企业实践能接触到新原料、新产品、设备、器材和工艺流程,了解专业的新动向、新形势,使教师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更新教学方法,不仅是提升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需要,更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场景图
据了解,学校于2018年出台《东莞理工学校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实践锻炼主要形式,并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及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经验积累,也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