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更新日期:2023-06-29 10:55
计算机应用专业介绍
计算机应用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是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是计算机学科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是在社会活动中的如何参与和对其实施给予方针指导的活动。
计算机应用分为数值计算和非数值应用两大领域。非数值应用又包括数据处理、知识处理 ,例如信息系统、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 、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历程
1.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
计算机应用主要是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等数值应用,这一阶段使用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数字机和模拟机),硬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慢,系统维护需要较高的技术,软件尚未形成系统,应用程序编制耗费大量人力。主要应用于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生产和使用。
2.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开始向非数值应用方面发展。这一阶段使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除继续用于科学计算外,主要用于数据处理、工商业事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60年代后期出现小型机后,硬件逐步形成系列,接口设备和外围设备品种增多,组块式的软件设计使软件的编制趋于工程化,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
3.70年代
计算机应用普及到社会经济更多的领域。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和可靠性,它促进了计算机的推广应用。随着微处理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服务行业、社会公用事业等。
家用电器采用微处理机后使计算机应用深入到家庭生活和娱乐之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兴起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4.70年代至今
此时软件越来越丰富,出现了数据库系统、可扩充语言、网络软件等。而且随着微型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其应用领域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在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图像识别、语言识别、专家系统及家庭娱乐等众多领域中大显身手。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前景
“十.五”期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信息化试点经验将进一步推广,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将建成若干信息化示范省市、地区、城市社区及乡镇,2010年全国各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将会快速发展。
社会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信息化步伐加快。文教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公共交通,供水供暖供电系统,社区服务等公共领域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金字系列重点应用工程与数字奥运会胜利完成,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将上一个新台阶,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信息技术进入家庭,推进家庭信息化的发展。
智能建筑、小区逐步推广,电话、手机、信息家电、家用电脑进一步普及,使信息技术大量进入家庭及个人生活,推动了家庭信息化的发展。
全国家庭电脑普及率2005年将达8-10%,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20-30%,2010全国家庭电脑普及率将达15-20%,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40-50%,信息家电数字化、智能化、家庭影院、居家办公将逐步普及,家庭信息化的发展将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还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
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简介
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位于周礼之乡、旅游名县、工业强县的岐山县城北环路西段,是一所高标准、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
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师资力量
中心成立于2000年,占地74667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39名,专任教师110名,大本以上学历75名,高级教师15名,中级教师43名,“双师型”教师31名,市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25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岗位合格率均达到100%;在校学生3170人。
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专业设置
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焊接、电子电工、烹饪、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饭店服务与管理等8个专业,拥有计算机应用、烹饪、电子电工三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和数控加工一个省级精品专业。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实习实训工位充足、专业设置合理、办学模式灵活、管理工作规范,是国家、省、市教育部门重点支持的中等职业学校。2005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职业中专。2009年创建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学成果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机遇,狠抓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培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创新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培养出了大批职业素养良好的专业技能人才;在学生管理上实行封闭式和全员管理,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德能全面发展;积极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人人技能工程”培训,累计培训3万人次,劳务输出5000余人,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农民工就业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