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05-17 13:12
武汉开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中专学校名单有:武汉第一轻工业学校、武汉黄陂职业技术学校、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武汉技师学院、武汉江夏职业技术学校、湖北自动化工程学校、武汉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等中专学校。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地址 |
1 | 武汉第一轻工业学校 | 武汉市汉阳区琴断口街黄金口43号 |
2 | 武汉黄陂职业技术学校 | 武汉市黄陂区石阳街1号 |
3 |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 | 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建设新村300号 |
4 | 武汉技师学院 | 武汉市汉阳区永丰街黄金口43号 |
5 | 武汉江夏职业技术学校 | 武汉市江夏区武昌大道838号 |
6 | 湖北自动化工程学校 | 湖北省襄樊市胜利街228号 |
7 | 武汉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 武汉市江汉区民生路花楼街182号 |
1、武汉第一轻工业学校
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于1979年4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是武汉市市属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现隶属于武汉工业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学校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江汉五桥西侧的汉阳黄金口开发区,现有占地面积89244平方米,建筑面积48907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是办学的理想场所。
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在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武烟集团、红金龙印务、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中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拥有150多个就业实习基地,绝大多数学生安置在武汉就业,连续多年就业率在98%以上,实现了“中专学习到一轻升学就业不操心”的承诺。
学校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黄金口,占地面积120余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在校生4000余人,在编教职工181人,专任教师110余人,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80%,“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40%,其中湖北省名师1人,湖北省骨干教师 2 人,湖北省金牌教师 2 人,武汉市教育名师1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12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8人。
2、武汉黄陂职业技术学校
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9月,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998年在原黄陂县综合中等专业学校(综合部)的基础上创建了武汉市唯一一所市属旅游普通中专学校——武汉市木兰旅游学校。2018年9月27日,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1999年,为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黄陂区政府按省政府“512工程”的要求,将原黄陂区职业高级中学、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黄陂分校、黄陂区成人中专、黄陂区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成立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与武汉市木兰旅游学校合办。2005年,学校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又新成立了黄陂区社区教育学院,实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综合高中、教师培训及职后专、本科学历教育及职业短期培训等办学层次,具有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等特色。2008年,区政府投入1600万元,重点建设该校,将武湖职高、区技校与该校整合, 成立黄陂区职业教育中心,形成以该校为中心、一校三区、一主两辅的办学格局。整合后,该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将跻身省市先进行列。
武汉黄陂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于黄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与风景优美的龙潭公园毗邻,闹中居静,交通便利,是学技求知的理想之地。校园占地75亩,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齐备,现有28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300名,在校学生1500多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50名,其中研究生6人,本科105人,中学高级教师22人,中学一级教师59人;省、市骨干教师29人,市区学科带头人8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8人,双师型教师23人。
3、武汉机电工程学校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武汉市电子技工学校)是武汉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具有63年办学历史,是武汉市最早成立的一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专,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湖北省中职示范学校,武汉市首批群众满意学校,武汉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汉口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学校。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毗邻全国闻名的示范社区——百步亭花园,紧邻地铁3号线,交通便利。学校现有教职工178人,学生18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开设有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平面设计、电子商务等8个优势专业,其中机电、模具、数控专业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聘请的企业专家、社会能工巧匠共同组建了机电、模具、数控、汽修等4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评价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满意率逐年提升,学生升学和就业渠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