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05-13 07:02
贵州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名单有: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等中职学校。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地址 |
1 |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 | 黔南州贵定县河滨西路54号 |
2 |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 |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3 |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 | 贵阳市清镇职教城 |
1、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简介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黔南州贵定师范学校,创建于1952年,1978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贵州省重点师范学校,198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百强师范学校,1997年省政府授予“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双合格学校”。学校已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积累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在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六十多年来,学校为黔南州培养了4万余名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其中学前教育专业于1983年秋季开始招生,迄今已有30多的历史),许多毕业生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现在,学校已经成为培养和培训学前教师的主要基地。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和谐兴校”的办学思想,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始终把培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合格的师资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为贵州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毕节市唯一一所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始建于1916年的织金师范讲习所,历经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简易师范、织金师范、耕读师范、织金县师范学校、贵州省织金师范学校、毕节地区幼儿师范学校等时期。2015年3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毕节市幼儿师范学校基础上设立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教学建设
学校占地面积530.24亩,规划建筑面积25.61万平方米,已建成14.23万平方米。
建有图书馆、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体育馆、标准化的体育场、蒙台梭利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科学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音乐排练厅、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与推广中心、胡家勋大师工作室、黔西北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所、黔西北民族民间工艺品研究所、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完善的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120个。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师资力量
现有专兼职教师20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高以上职称52人,硕士学位54人。
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学术先锋1人,市管专家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37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3人,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8人。2019年学校遴选出专业学科带头人1人,专业学术带头人3人,学术骨干12人。学校现建有省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学术先锋核心团队1个(团队成员13人),省级精品课程两门。
3、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系贵阳幼儿师范学校,建于1984年,是贵州省最早一所培养培训幼儿师资的专业学校。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升格为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以“人本化、精细化、国际化”为方向,培养“品优行雅、仁爱乐教、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教学建设
学校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74亩(其中清镇校区453亩,忠烈街校区21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4.10万平方米,绿地率37%;拥有实训大楼、琴楼、舞蹈楼、美术楼、音乐厅、演播厅、体育馆、标准化体育场等完善的教学、生活配套设施。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部)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在编教职工381人。专任教师286 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5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专职教师的19.29%,讲师112人,占专职教师的39.65%。
专职教师中,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国培专家库专家1人、省特级教师2人、贵州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职教名师4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培训专家库专家5人,省五年制专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专家组成员3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23人。
贵阳市优秀校长1人,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1人,贵阳市优秀教师5人,贵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市级中青年科技骨干4人,多名教学骨干在全国、省市学术团体中任职,在贵州学前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为保证教育教学国际化水平,常年聘任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9位外教在校担任教学任务,其中33%的外教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67%的外教承担语言课教学任务;同时,具有境外工作、留学和研修经历的教师数达3944人/日,在专业建设、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