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05-12 21:09
贵州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专学校名单有: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中职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等中专学校。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地址 |
1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中职部) | 贵阳市花溪区鸿源路8号 |
2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 贵州省凯里市经济开发区凯开大道1009号 |
3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 清镇校区:清镇市毛栗山(金马大道清镇汽车城对面) 二戈寨校区:贵阳市富源南路317号 |
1、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中职部)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录取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贵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前身是贵州亚泰职业学院,2014年3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4〕55号文件,批准同意贵州亚泰职业学院改制更名为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中职部)教学建设
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花溪大学城,新校区校园占地1500亩,预计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5亿元人民币、在校生规模为30000人。学院老校区占地面积10.65万平方米,现有校舍面积12.8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和运动场以及各个专业实验室。
2011年12月,省政府438号文件批准同意我院进入大学城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全部建设完成后,将是一所设施先进,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崭新校园,届时将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办学条件保障。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中职部)师资力量
学院始终坚持“安全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把教学质量当成生命线,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6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300余人。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充满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洒下园丁千滴汗,浇得满园春色浓”,教师们志存高远、崇尚敬业是城市学院长足发展的强劲动力。
2、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美誉,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贵州黔东南,孕育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苗岭明珠”——凯里市。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教学实训
校园占地面积1503亩,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2万册,电子图书11.3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00万元。建有“贵州省第六十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黔东南州会计电算培训中心、黔东南职业考试培训中心等、黔东南导游服务中心。
建有校园民族文化技术实践基地(系贵州省首批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拥有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两所三甲医院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有附属口腔医院、动物医院、驾驶培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示范性驾驶技术训练场、鸭塘示范养殖场、生态园林绿化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与154家企业、医院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建有167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一次性接纳学生顶岗实习4000人以上。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师资队伍
有在编教职工727人,其中专任教师490人,正高26人,副高176人,博士、硕士124人,“双师”教师223人;
州级拔尖人才3人,州管专家4人,86名教师入选省、州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外籍教师2人,校外兼职教师600多人。
3、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开放型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教育部是学院下设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职责是:按照学院发展规划要求,负责制定中职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统筹学院中职教育教学的各类评估,督促、帮助各教学单位做好相关工作。协调各方面的管理,组织开展与中职有关的对外交流活动,处理学生工作方面的来信来访。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教学建设
学院占地面积1070亩,建筑面积28.7万㎡,教学行政用房21万㎡,学生宿舍10.9万㎡,学院教学设施设备值8885.35万元,教学用计算机2468台,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1.8万平米,馆藏图书57.5万册,多媒体教室实现全覆盖。此外,学院还配套了全新的运动场、体育馆、大礼堂、食堂、文体活动中心等完善的硬件设施。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639人,专任教师453人,师资队伍规模稳步上升。现有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教育团队(生化工程系)1个,市级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职业教育教学团队(机电系)1个,院级教学名师5人,专业带头人15人,骨干教师58人,教学新秀5人,学术带头人9人,学术骨干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