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05-10 10:54
湖北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名单有:武汉江南技术学校、黄梅兴华中等专业学校、红安职教中心、汉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黄梅理工学校、罗田理工中专、湖北十堰高级技工学校、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孝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宜昌夷陵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地址 |
1 | 武汉江南技术学校 | 武汉青山区青化路321号 |
2 | 黄梅兴华中等专业学校 |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工业大道 |
3 | 红安职教中心 |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职教中心(同泰路北) |
4 | 汉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汉川市仙女大道459号 |
5 | 黄梅理工学校 |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职教中心(105国道西) |
6 | 罗田理工中专 | 罗田县凤山镇义水南路5号 |
7 | 湖北十堰高级技工学校 | 十堰市北京北路55号 |
8 | 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 湖北省咸宁市横温路职教园内 |
9 | 孝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孝昌县花园镇城西李家林115号 |
10 | 宜昌夷陵职业教育中心 | 汉宜路294号 |
11 | 湖北崇阳职教中心 | 咸宁市崇阳县天城镇隽北大道235号 |
1、武汉江南技术学校
武汉江南技术学校是经湖北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审批的一所普通全日制技术学校。武汉江南技术学校青山校区,占地330亩,其下设武汉江南无人机飞行学院拥有9平方公里飞行空域和占地181600平米的设施功能齐全的无人机训练场。学校教学、实训、生活设施齐全。学校投入1200万元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测绘地理信息实训室4个,学校还建有规模一流的高铁动车学生形体训练室,化妆室,动车组实训室,模拟面试室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职称教师32人,外聘专家学者9人。
武汉江南技术学校基本情况
顺应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打造“高大上”旅游管理(高铁动车服务方向)专业。2008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广州、福州、杭州、南昌、深圳,济南、青岛,成都、郑州、海南等全国各地铁路用工单位达成了广泛的用工协议,学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八年来学校培养了近2000名高铁动车服务专业人才,学生就业遍布十四省20个大中城市,成长了6名列车长、百名餐服长、千名铁路优秀员工。学生就业量供不应求,很多大中专院校旅游班的学生还要借助我校的就业平台安置学生就业,几年来我校学生就业赢得铁路用人单位的最佳信任。
2、黄梅兴华中等专业学校
黄梅兴华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湖北黄梅兴华中等专业学校(兴华中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座古镇——黄梅小池镇,为鄂皖赣三省交界处,与江西九江庐山隔江相望,东邻安徽,西接黄石,北连黄冈,浩浩长江浪淘千古,京九千里,纵贯南北,105国道,沪蓉高速迤逦而过,为全国各地学生来校学习和上岗就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校环境幽雅,绿树成荫,百鸟争鸣,百花争妍,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既是校园,也是公园,更是乐园。在这里学习、生活令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既能获得真知,更能陶冶情操,磨励意志,是成人成才的摇篮。
黄梅兴华中等专业学校设施设备
学校总投资近5千万元,校园占地总面积为200余亩,大小建筑30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演艺馆、田径训练场、升旗广场、驾驶实训基地、学生礼堂、大型的电子实习厂、机械数控实训基地、校办服装加工厂、形体训练房、钢琴房等完善的实验设施。在校学生近四千名,教职工二百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18人。具有本科学历53人,具有专科学历61人,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81人。这些设备与教师的配置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被主管部门及同类学校誉为“特色学府”。
3、红安职教中心
红安职教中心简介
湖北省红安县县职教中心创建于1985年,是一所经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11月,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512工程”合格 学校。2002年11月,又顺利通过“省重点职业高中”评估验收,成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先后荣获黄冈市“职教先进单位”、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工作先进单位”。
红安职教中心办学情况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10亩,火连畈种养殖基地1800亩,校舍建筑面积71256平方米,在校生人数为4361人。现建有数控实训中心、电工电子中心、计算机中心、清华大学远程培训中心、种养殖基地,其中实习实训室34个(含生产性实训车间1个),设备总值1650万元。校园网主干为千兆光纤,经中国电信接入INTERNET,出口带宽为100M,实现了校园网内互联互通。现建有包括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三个省级重点专业在内的12个专业,有专任教师223人。学校管理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学历达标,企业经验和教学经验兼备,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战略思维和高效运行的组织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