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莞理工学校 更新日期:2023-05-06 15:45
4月14日,2023年度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活动第三期上线。本期首先走进松山湖片区,主题为:助推东莞教育现代化,做乐于筑梦的莞邑良师(上)。
视频中六位松山湖片区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讲述了自己不忘初心、逐梦筑梦的教育故事。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在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教育使命,为推进区域化办学、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融合教育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
本期学习,学校副校长赖慧豪以陶行知“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这一名句抛开话题,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品德培养,身体力行,为学子树立良好形象。通过学习,理工教师看到各位“筑梦之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教育使命,不断诠释着先行先试、协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事迹,很是感动,大家深入学习和交流,畅享新时代“筑梦之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学习感悟
周明月:学习了“我为什么当老师”视频后,我深深感受到在奋进现代化的征途中,我们东莞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智慧。赵晓天校长的“协同发展三步曲”,改革创新经验告诉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通过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进而提升学校教学品质。王礼华副校长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不忘推动区域学校科创教育发展。作为一名老师,我要学习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教书育人,做好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作用,让教育效果“1+1˃2”;与同事发挥协同效能,在教学实践中诠释“1+1˃2”。
林文娜:在英语科组的组织下,我和组员一起观看了“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活动视频。从6位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的敬畏、担当和热血。我要向这几位老师学习,时刻提醒自己牢记教育初心和使命,甘于坚守、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认真工作,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成为学生的良师,以实际行动做教育路上的追梦人,为东莞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黄留炎:本期“助推东莞教育现代化,做乐于筑梦的莞邑良师”师德学习,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石排镇独洲小学副校长王礼华,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源于一件件小事的成功,教育的创新也是落实于一环环看得见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中。作为中职思政课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我们的思政课改革也应落实到一件件的小事实事当中。在遵循中职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更新教学理念,奠定教学基础;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智慧课堂;搭建互动平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评价方式,培养智慧学生等方面多下苦功。
卢锦枫:通过观看师德教育视频,我了解了赵晓庆、袁晓媛、王礼华、詹晓丽、陈燕萍、叶敏仪等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感触良多。作为一名东莞教师,我们应该牢记教育使命、不忘初心,有责任、有担当,为东莞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思想上,要有大局观,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有推进东莞教育现代化的坚定信念;在行动上,要积极参与一线科研,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科创教育的纵深发展;同时教师应该多走校教学,带动教师资源的流动,与东莞不同片区的教师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陈晓琳:在薪火相传中接力教育重任,我们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经师人师,也是同行老师们成长的重要助力。6位教师用个人的成长与经历,讲述了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的行动中有担当、顾大局、敢拼搏,以协同聚力、创新科教、人才辐射的奉献作为,与松山湖片区发展同频共振。我认为真正好老师的“四有”不但需要根基于心,更需要实践于行。在今后工作学习中,我会继续坚持以“四有”训己,做一个好老师。
罗霞荣:通过视频中詹晓丽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茶山中心小学对特殊儿童的倾心照顾所做的一切,很是感动。詹晓丽老师更是作为融合教育推进者中的一员和团队老师,在其他老师普遍缺乏对特殊儿童的认识以及缺少相应专业能力等诸多现实困难的前提下,勇于跳出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实施创新型教育,让学生“知融、乐融、践融”,给我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启发,尤其是对遇到心智不够成熟,行为习惯需提升的同学的教育,我有了新的认识。
周晓燕:每一期的“我为什么当老师”的师德师风学习,都让我有新的收获与成长。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做老师实则是一场终身的修行,看到本期6位一线教育人的优秀事迹,更加坚定我不断进修学习的决心。作为东莞教育者的一份子,我们应不忘初心,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与学的新方法,突破传统,多角度挖掘教育资源,做有担当、顾大局、敢拼搏、乐于筑梦的莞邑良师,为东莞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