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4-11-12 08:29
2025南通排名前三的中专学校有:江苏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排名 | 中专学校名称 | 学校地址 |
1 | 江苏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 江苏省南通市通宁大道8号 |
2 | 江苏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中等专业学校(育才路北) |
3 | 江苏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 江苏南通海安高庄路126号 |
注:以上中专学校排名是邦博尔招生网根据网友在本网的关注度进行排名,仅供参考
1、江苏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原名“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初创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95年,经市政府批准,在原江苏省南通职业高级中学、南通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南通市纺织技校和南通市虹桥一中四所学校办学基础上合并,组建了当时唯一的、由地方政府主管的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2010年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南通中专对外实行“几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同时管理、运作校的牌有:南通市职业教育中心、江苏省南通职业高级中学、南通市经济干部培训中心、南通市纺织技工学校等。由南通市各行业主管委、局和在通各大产业集团参与的“南通中专办学指导委员会”,是南通中专的咨询机构、办学指导。各主要专业群都分别设立了由各协办、联办、实习企业的工程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学校现占地161696平方米,建筑面积6556 4平方米,资产总值逾亿元。有五年制高职、三年制中职学历教育班级102个,学生4500多名,教职员工258人。开设计算机、机械、机电、电子、服装、商贸、文秘、汽运等8大类专业。20多个专门化方向,其中计算机、服装、机电专业为江苏省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学校被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信息产业部等六部门联合确定为国家计算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南通中专多种办学体制并存,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教育、业余培训和实验性成人大专。开设机电、财经、纺织、服装、外语等大类计26个专业。现有76个全日制教学班,3260多名学生,年均培训50多个班次、计2000名在职人员和业余进修人员。全校教职员工300多人。
2、江苏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通州开放大学坐落于人文荟萃、崇教尚学的通州城区,是一所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融“3+3”“3+4”中高职衔接、三年制中职、综合高中、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职业院校。学校从1985年创建起步,秉承“立德树人,专注专业,良师业精,传承创新”的治校理念,发展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校。
学校占地305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在校生3500余人。正在建设中的区政府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将为学校带来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空间。学校立足通州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围绕现代制造、建筑、家纺等三大产业建设三大专业群;立足通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交通运输、互联网+、现代服务等三大行业建设三类专业。现设有机电系、信息系、经贸系、工美系、建筑系、综合高中部、继续教育部等七个系部,建有省级示范、品牌专业12个,现代化专业群2个,省高水平实训基地2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1个。
目前学校教职工433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80%以上,“双师型”教师89.8%,有正高级讲师、特级教师、省职教领军人才、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拔尖人才等名师50多人。
学校“做人教育”德育品牌全省富有影响;职场与学场“双场合一”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成为教学名片;成立了南通市级“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引企入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不断深化;技能大赛持续突破,对口高考本科录取率连续翻番;“订单培养”成果丰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学校先后获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德育先进学校、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省和谐校园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学校充盈着生命生长的力量,正成为师生共生共长的乐园。
学校校企合作实。2007年,作为南通市市长重点项目工程,由学校进行运作,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投资8000万进行设备装备,共同建成富士康精密模具南通培训中心。这一校企合作项目在全国领先。培训中心占地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教学、实训、生活服务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可容纳2000人同时学习培训。自2008年9月开训以来,已为南通地区、长三角模具制造业、富士康集团输送了1200多名精密模具制造专业技能型人才。
学校办学质量高。学校曾培养出多名全国、省市技能竞赛冠军。每年向社会输送近2000余名合格毕业生,其中25%左右上大学、65%左右经学校推荐就业、10%左右实现自主创业。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首批廉政文化示范点、江苏省职教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示范点等20多项次省级以上荣誉。
新世纪新阶段,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通州学院将以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为目标,努力将学校办成品牌响亮、特色鲜明、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职业院校。
3、江苏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历经多次资源整合,由原海安县海陵职业中学、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海安分校、江苏省海安农业工程学、海安教师进修学校(海安艺术学校)、江苏省双楼中等专业学校、海安市技工学校、海安市建筑工程学校先后合并而成。到目前为止,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是“新中国农村职教第一面红旗”。2010年学校建成江苏省省级社区学院和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2月学校升格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12年更名为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同年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海安办学点,2015年在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海安学院基础上成立海安开放大学,2016年建成江苏省高水平现代职业学校。学校办学层次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四个板块。
现有教职工 603人,其中专任教师 580 名,中高级职称教师 429 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在籍生6000余人。办学以来,学校先后获得过“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全国奥鹏教育示范学习中心”、“中国特色教育项目学校”、“江苏省德育、教学及就业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南通市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南通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贴近产业市场需求,建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5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的作用。学校共有二十余个由学生自主成立的学生团体,分为社会实践类、文化艺术类及体育健身类三个大类。学校社团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原则,积极开展法治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校“绿家园”志愿者协会被评为省优秀学生社团,学校团委先后被评为南通市和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学校参加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军训汇报展演荣获过团体一等奖,参加南通市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获银奖。中职“五位一体”法制教育工程被评选为南通市中小学法治教育特色项目,学校被表彰为海安县依法治校示范校。
学校积极探索多层次合作办学新渠道。与韩国大田大学、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国立技术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大等高校建立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成人本科远程教育合作关系;与南京理工大学建立了自考教学合作关系;建立了贵州独山、云南大理、河南漯河、安徽砀山、江苏沭阳、江苏丰县等县外生源基地;与联发集团、苏中建设集团、中洋豪生大酒店华艺集团等38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建有26个企业冠名班,3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牵头建立了由6所中等职业学校、6家餐饮企业和海安市餐饮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南通市餐饮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完成了南通市中餐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
学校致力于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项目服务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海安质量技术监督局、县残联、住建局、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委、职教园区、苏中植物园、米兰特、浚丰太阳能、鹰球集团、瑞海物业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全县锅炉工和司炉工培训、会计上岗证培训、残疾人技能培训、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厨师培训和收银员岗位等级培训、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社区医生健康管理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年培训量平均达2000人次,提升了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技能。
学校以师德建设为基点,以进修培训和教育科研为途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积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各类平台,不断提升师资层级和内涵,锻造出一支乐于奉献、学历过硬、理实结合的师资队伍。近几年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级子课题、5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20项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先后10多次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3位教师在两课评比中获得省示范课荣誉,3人次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夺得金牌。
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共开设有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5个专业。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致力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入推进产教研融合,着力培养“科技与人文融通,理论与实践并重”、适应产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徳技双馨”、“一专多能”的高级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