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11-27 16:28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很多专业就业和师资都很不错,小编根据学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子反馈的专业满意度进行了筛选,筛选了排名靠前的部分专业,并在后面列举了几个专业的详细介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满意度较高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管理、法学、安全工程、劳动关系、新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工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而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统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管理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社会保障事务办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我校作为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于2013年确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该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突出我校特色,强调协调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特色定位,开设出劳工政策、国际劳工标准、薪酬管理、社会保障概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发展与就业等专业特色课和特色选修课,为学生打下基本的专业研究基础。
近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拟定了新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师资队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分别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级科研项目研究,近年来主持与参与课题总数多达百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数十余本。多名教师的论文、著作和研究课题在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全总、北京市和学校奖项达数十个,研究成果受到好评。
学科带头人简介
黄任民: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中国劳动学会理事、中国政策学会理事、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讲授课程有劳动经济学、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研究方向是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分配。主持2006年度全国总工会委托课题"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阶级属性研究";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促进就业法研究";主持2007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研究"。主编、合著《薪酬制度与薪酬管理》、《分化与协调》、《乡镇社会论》、《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工作指南》等著作。多次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全国总工会及学校等各级科研课题,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企业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高等教育战线》、《工人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学术论著分别获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十周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征文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多篇论文被报刊转载或收入学术论文集。
课程设置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开设课程近60门,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主要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保险学、社会保险学、社会学、人口经济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薪酬管理、国际劳工标准、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险实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政治学原理、福利国家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等。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情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合在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以及社区中专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自2007年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有良好的就业状况,并且就业质量较好。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考研、出国深造、考取公务员或在大中型企业就业的学生的比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事业是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及建设的伟大事业,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保障及其相关领域将会有美好的就业前景。
部分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李慧玲,201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毕业后任职于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深圳分公司。
刘俊洁,201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全总奖学金、校级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现为中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莲,201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校级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现在英国约克大学攻读商业管理硕士学位。
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优秀品德、雄厚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地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包括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能够胜任工商企业以及工会等其他组织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创建于1996年,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学校首批本科专业之一。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为社会培养了1000多名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合格本科毕业生。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工商专业在在课程设置上坚持规范与特色两个导向,规范与特色相结合成为本专业的特色。为保证这一专业特色,采取了规范化设计、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模块化设计、提供就业选择方向,实践化设计,提高就业技能水平等三个较为切实有效的措施。工商专业同学在创业、市场营销、物流、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等岗位或方向展现了较强的就业能力。
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专业现拥有专业任课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全部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13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国内外院校。专任教师中 "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商务部科研项目以及全总委托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CSSCI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发表论著20余部。工商专业教师承担学校教改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多人多次获得学校"十佳"教师称号,发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论文十余篇,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立项项目一项。
专业带头人简介
杨晓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专业教研室主任。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CSSCI、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收录或转载。独立、合作编著《运营管理》(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教材十余部。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部分项目成果获得相关领导批示。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该书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连续多次获得学校"教学十佳"和"科研十佳"等奖励。
课程设置
1.规范化设计,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在规范化方面,在坚持学校特点的基础上,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九门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管理学经典文献选读、计量经济学、企业创新管理、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等课程。
2.模块化设计,提供就业选择方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物流管理方向、创业管理方向、市场营销策划方向三个就业模块课程。创业管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模拟、创业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商务文书等课程,其中商务文书、企业管理模拟为专业特色课。物流管理模块包括物流管理、运营管理、ERP与商务智能、信息技术经济学等课程,其中ERP与商务智能、信息技术经济学为特色课程。营销策划模块包括市场营销策划、电子商务、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等课程,其中市场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为特色课。
3.实践化设计,提高就业技能水平:为提高学生就业技能,设置企业管理模拟、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国际项目实训等实验课;在各门课程中提高实验实践课时的比重,培养训练相关技能;以教师横向课题、学生科研课题、学科竞赛、学年毕业论文等为抓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情况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为广泛的就业面,从往届毕业生情况分析,学生基本在工商、金融、行业协会、公共管理、基层工会等组织或行业从事基础管理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此外,本专业每年均有一定比例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和攻读硕士学位。统计2007年以来的学生就业情况,工商专业同学的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部分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姜诚,2007届毕业生。毕业后联合两位同班同学于2008年通过租赁方式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多主题酒店品牌斯威特洛芙,并被票选成为"2009京城十间最惹火的酒店"。目前全国门店客房总量已超过500间,为国内主题酒店行业规模之首。
王博,2008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全总奖学金。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顺义区社保局,从事劳动监察工作。
严然,201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连续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该生以优异的笔试、面试成绩被建设银行安徽分行录用。
肖建强,2012届毕业生。学校优秀论文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连续多次获得学校、系部的表彰和奖励。201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李佩,2013届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留学英国,攻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人才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系统掌握法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尤其熟悉和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工会从事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近年来,法学系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的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特色课程体系,在保证法学学科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开设了一系列劳动法特色课程,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工会法、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同时开设了劳动模拟法庭、劳动法律诊所、社会保障实务与案例研讨等特色实践课程,建设了设施齐备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和法律诊所实验室,出版了一系列特色教材,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实现劳动法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并形成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具备"双师型"能力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制授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政府、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工会、律师事务所等建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输送了大量法学专业优秀人才。2012年、2013年,法学系学生在北京市高校模拟法庭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师资队伍
法学系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较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大都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法律院校,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在读博士2人,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2人。80%以上的教师都具有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了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法学系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学校历年教学效果评估和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专业教师成绩优异并多次获奖。
学科带头人简介
姜颖:教授、法学系系主任、北京市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副会长,2013年被中组部聘为全国干部培训专家库专家,同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聘为全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特聘专家。姜颖教授多年致力于劳动法教学和研究,主要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课程。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十佳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主讲的劳动法课程被列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课程, 出版有专著《劳动合同法论》,主编和编写了《劳动争议处理教程》、《劳动法》等多部教材,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奖,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达数十项。近年来多次受立法机关的委托和邀请,参与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起草、论证工作。在学界和社会有较大的影响。
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法学、中国法制史、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及就业情况
法学专业的就业领域为: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相关领域,就业去向主要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工会等。今后随着劳动关系的多样化、规范化以及国际化发展趋势,本专业学生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和深造前景。就业状况: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就业与专业的符合度逐年提高,同时司法考试通过率和考研通过率也逐年提高。
部分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陈雨超,2013届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就职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学院一等奖学金"以及"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乔亚亚,2013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 "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