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11-20 09:58
北京化工大学很多专业就业和师资都很不错,小编根据学生北京化工大学学子反馈的专业满意度进行了筛选,筛选了排名靠前的部分专业,并在后面列举了几个专业的详细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满意度较高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法学。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物理化学属性,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信息、材料和能源被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这主要是因为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材料又是信息、能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例如磁记录、芯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要有材料作为物质保证;太阳能、燃料电池等能源技术要依靠材料提供的催化等功能。
未来人们对材料的结构可以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从原子层次深入到电子层次,从而对材料性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根据性能需求制备出特殊结构的材料,如纳米复合结构,满足不同场合对材料性能的特殊需要,如智能材料、催化材料、能源材料、信息记录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
专业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2011年被人认定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专业2008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有40余年的历史,在电催化材料、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功能材料电化学制备、电化学储能材料等方面,享有较高国内外声誉。通过基础课的强化培养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质,通过贯通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专业基础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划分金属材料模块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培养学生一方面的职业专长,通过选修课程和科研计划进行专业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学生将会掌握宽厚、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适应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应用电工学、化工原理、材料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文献查阅与科技写作、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科技报告与演讲、材料概论、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电化学原理及应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腐蚀与防护学、表面工程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粉体工程、热工基础及设备、精细陶瓷材料
特色课程包括:
电化学研究方法、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无机材料工厂工艺设计、水处理技术与缓蚀剂应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碳材料及其应用
专业实践包括: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材料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导师制、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学生在低年级可以参加萌芽杯项目(科研启蒙),在高年级可以通过导师制参加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还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等自立科研项目,在毕业前进行毕业设计,参加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还可以通过挑战杯以及其他专业竞赛、学科交叉班等途径参与科研活动。我专业学生有多人通过导师制的科研项目在本科学习期间就在核心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还有学生本科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在我专业学习即可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全部教育。专业还提供多种国际合作式人才培养方式,选派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合作学校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伯明翰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等专业名校。
近年来多数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深造的国外学校包括佐治亚理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拉夫堡大学等专业名校;国内学校和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
学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事业、研究机构、企业等单位,例如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锡林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管理委员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兴森电子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学科:理学
门类:化学类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陶器的出现、青铜器的发明与使用、铁的冶炼以及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都标志着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曾有人质疑化学的未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克罗托教授在回答此问题时,说“正是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所以化学才更为重要”。徐光宪院士在中国化学会第7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
化学在“数理化天地生”六门传统科学中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同时又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八大新兴或朝阳科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交叉和渗透。21世纪的化学面临着四大难题:化学反应理论,结构与性能的定量关系,生命现象的化学机理和纳米尺度问题。若这四大世纪难题得以解决,则有望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延长人类寿命、获得高性能工程材料、解决能源和水源问题等等。
专业以“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应用化学”成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安监总局“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环境有毒有害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专业2008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自1986年开始正式招生,在工业分析、精细化工、功能材料、药物合成等方面,享有较高国内外声誉。通过基础课强化培养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质,贯通化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划分分析科学与技术模块、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模块、有机与药物合成化学模块和精细化学品化学模块培养学生一方面的职业专长,通过选修课程和科研计划进行专业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学生将会掌握宽厚、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适应应用化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应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原理,其中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有机与药物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四个专业方向模块。其中特色课程包括:仪器分析进展、复杂物质剖析、立体化学、药物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方法、化学实验设计、科技论文写作等。
专业实践包括:专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应用软件实践和毕业论文。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导师制、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学生在一、二年级可以参加学校举行的“萌芽杯”科技论文竞赛,进行科研启蒙训练;在三、四年级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与导师建立密切联系,也可以进入课题组参加科研活动;在高年级还可以参加校级“挑战杯”科技竞赛以及各种专业竞赛,参加学科交叉班,并可申请北京市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经过学校的培养和学生个人的不断努力,我们对毕业生的本硕连读、出国、考研以及就业等情况都有统计,具体情况请参见“近三年毕业生深造留学和就业情况统计”表格。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丁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制图。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一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依托本校 “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五名,享誉国内外。
本专业不仅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富有特色的工程教育使其早在2007年就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全国同专业第3个通过认证专业,并于2010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是2013年6月《华盛顿协议》组织通过了我国提交的加入协议申请后,再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
本专业通过认识物理化学分离和化学反应改变原料的状态、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化学加工技术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的规律,研究有关工程因素对过程和装置的影响,解决工艺开发、装置设计、控制操作、综合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
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素质和科学与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化学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等化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
本专业属于通用的过程工程学科,也是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学科,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并在强势发展的国家“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支撑下,正朝着国际上有影响、国内著名的示范专业方向快速发展。
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五名,享誉国内外。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于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来主持和参与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00余项,各类企业委托项目近500项,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条件。
拥有严格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双重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拥有学术型、复合创新型、工程应用型、科研创新型及国际化等多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将会掌握宽厚、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学生知识面广、就业面宽、就业(继续深造)机会多。
专业基础课程:
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基础,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过程测控技术,化工安全工程,化工应用数学。
专业特色课程:
化工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北京市精品课,采用中文、中英双语及全英文三种授课形式)、现代化工技术选讲(采用企业专业和知名教授授课方式)、传递过程原理(采用中文和中英文双语授课方式)
专业实践:
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原理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化工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仿真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1) 以基础理论学习为基础,通过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辅助多种科研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通过其他基础理论课程和各类选修课及院校活动达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低年级“萌芽杯”科技活动达到科研的启蒙;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也可以通过高年级“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各种专业(课程)竞赛活动(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等)、以及学科交叉班等形式参与科研活动。
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近三年的一次就业率超过98%。
有超过40%的本科毕业生读研(包括出国),其他学生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均有就业。
过程技术是现代加工业最为广泛的应用基础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研究过程技术的基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建立和解决与研究、设计和生产等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工程技术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环境优良,治学治教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广泛,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以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化学工程学科是全国的重点学科,本校因此而享誉国内。
本专业以培养适应世纪发展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学,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以满足学生拓宽择业面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在学习高等数学、化学和物理等知识的基础上,本专业主要学习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以及系统工程等专业课程知识,接受实验技能、计算机过程模拟与应用、信息获取、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宽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使毕业生可在化工、石化、精细与日用化工、环境、医药、能源及动力等部门从事研发、设计、生产、教学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并为其进一步多方向的拓展与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毕业需求量大,就业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