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10-16 09:59
根据八部委《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总体方案》和《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总体要求,陕西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滇西扶贫工作,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帮扶地区实际情况,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支援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及药材资源开发产业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高度重视,积极建立滇西扶贫工作有效机制
2012年底,学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滇西扶贫工作,学校党委书记甘晖提出,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建立滇西扶贫工作机制,并指派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应坤和党委常委和校长助理杨祖培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学校通过公开选拔,选派副处级干部郑鹏挂职任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副县长,开展具体帮扶工作。一年多来,学校多次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交流,积极提供学术、资源和人才支持,为有效支援景谷,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打牢了坚实的基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原县委书记张若雷(现任普洱市副市长)、副县长康铭光先后访问学校,与学校领导交流沟通,将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为景谷的教育、中药产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把景谷发展成为学校的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学校领导明确表示,将学校的科研优势,尤其是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方位实现学校和地方的共赢发展。
二、突出学校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一)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加大教育帮扶
景谷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山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方经济基层薄弱,学校在软硬件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各类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虽已达到90%以上,但教育教学质量在普洱市仍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鉴于此,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深入乡镇和单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建立教育教学合作联系的要求,立足当地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状况,将基础教育帮扶作为重中之重。
一是邀请教育专家赴当地讲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是困扰景谷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2013年11月和2014年3月,学校两次安排著名基础教育专家张熊飞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广东省佛山二中生物特级教师谢晓霜、山东阳谷二中副校长徐德海和刘传印到景谷指导教育工作,全面梳理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并与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座谈交流分享经验,为景谷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景谷教育的瓶颈问题,为此,2013年5月,学校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教育局签署协议,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建立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实习基地。2013年9月—12月,首批42名免费师范生在景谷一中、景谷二中和景谷民族中学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生们的教学工作不仅活跃了学校的教学氛围,而且带来了新知识和新理念,为学校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是多渠道争取各项支持,改善办学条件。通过积极争取,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专项资金项目128万元,用于景谷校点(教学点)危旧校舍改造和设备购置。针对景谷中小学图书资料量少陈旧的现状,积极联系浙江大学出版社、教育部装备中心捐赠图书资料30000余册,总价值7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
(二)以优势科研平台为支撑,开展产业帮扶
景谷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山区,脱贫难度较大。学校积极通过优势科研平台,利用普洱市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和独特多样的生物资源优势,依托学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力量,帮扶当地企业和群众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和林下药材资源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深入实地
扎实做好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调研发现,吸引外部科技力量入县,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开展濒危药材的繁育与生产,是突破景谷中药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精细化扶贫的重要关节点。学校专家团队对当地药材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及植物种类等特点及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证后,由实验室主任王喆之教授主持召开专题论证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在当地推广白及、黄精、铁皮石斛和重楼等珍稀濒危药材综合开发的可行性结论。
二、科学谋划
认真做好全县中药产业规划工作。实验室专家团队完成对当地中药产业分析与规划,明确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模式,将实验室技术成果在当地企业转化,按GAP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强农药、化肥使用监督管理,推进生态种植,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此基础上,推动GAP药材基地和制药企业GMP建设,加快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和中药产品,加强传统药物、天然药物、营养药物的开发和生产,促进中药产业向现代医药发展,优化现代中药产业链,形成中药产业集群。
三、积极协调
全力推进产业落地。学校积极筹备参加第二届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活动,充分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规范化种植、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以及产品研发等核心技术优势,协助普洱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推动本地符合GMP标准制药企业建设,为普洱和景谷及当地医药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引科技入市入县入企业,帮扶普洱本地药企筹建工程实验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验室现已集中研发力量开展普洱和景谷所种植珍稀药材相关药品和产品的研发工作。积极申报教育部滇西边境片区精准扶贫奖励项目《景谷珍稀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林下仿野生栽培与产业开发》(已通过初评);联合普洱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相关部委中药材扶持项目《白及种苗繁育及规范化栽培基地建设》,争取在景谷建白及种质资源圃150亩,建优良种苗繁育基地100亩,建种规范化栽培基地1500亩,培训农户1000余人,年总收入超过亿元。
扶持本地企业的同时,实验室还积极联系葵花药业、步长药业、广药集团、复兴集团等国内龙头医药企业来县考察,大力推介景谷山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借鉴陕西“大秦岭森林药用资源与国医文化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景谷发展集林下药用资源展示、珍稀濒危药材繁育、林下药材种植(养殖)示范、自然休闲、文化观光、养生保健与科研开发于一体的森林药用资源与国医文化园建设,提升景谷林业科研水平、拓展林业产业发展、增加林业收入。
此外,西北濒危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先进成熟技术,开展珍稀濒危药材的繁育与开发。截至2014年9月,已在景谷林下仿野生种植黄精1000余亩,2014年—2015年将在林下再种植2000亩;建立白及育苗基地50亩,年出苗500-1000万株,大田GAP规范化栽培500亩;林下仿野生种植重楼200亩;种植有机铁皮石斛基地100余亩。目前黄精、白及、铁皮石斛、重楼市场价分别是60-70元/公斤,450-500元/公斤,400-600元/公斤,700-800元/公斤,收获期一般为3—5年,平均亩产干重达500-700公斤,300-500公斤,300-500公斤,200-400公斤,亩产值分别可达5万—35万元,仅种植药材就可形成产值达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