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4-05-06 09:38
强基计划作为高校自主选拔招生方式之一,深受关注。近期不少高校陆续推出新的强基计划“破格入围”政策,比如单科高考成绩突出,并满足一定条件的考生,可破格入围校考环节。那么今天我们详细了解下破格入围强基计划是什么意思?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以及强基入围一般就能录取吗?
破格入围强基计划是什么意思
破格入围强基计划可以理解为突破资格录取,或者可以理解为突破原本的资格限制,也就是说破格入围强基计划。目前有8所高校推出新的破格入围政策,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等。具体如下:
1、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单科成绩满分,破格入围;
2、国防科技大学数学和物理单科成绩均达到该科目总分98%(含)以上,且高考成绩排位在学校分省招生计划数的3倍至5倍之间的考生亦可入围;
3、中南大学高考数学成绩140分及以上,或物理成绩达到100分的,可以予以破格入围,入围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须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4、山东大学数学≥148分,可满足第一专业志愿入围;
5、吉林大学报考数学专业,数学≥145分,高考成绩达到特控线,破格入围;
6、西北工业大学要求考生数学单科成绩145分及以上,且高考成绩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4-5倍之间,即可申请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7、大连理工大学单科破格入围条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145分;应用物理学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在高考改革省份要求物理科目成绩不低于97分,且高考文化课加权成绩处于分省分专业计划4-6倍(含6倍)之间,在非高考改革省份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145分;应用化学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在高考改革省份要求化学科目成绩不低于97分,且高考文化课加权成绩处于分省分专业计划4-6倍(含6倍)之间,在非高考改革省份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145分。
8、上海交通大学:第二类考生不仅能破格入围,在校考和录取环节也有特殊待遇。比如有高校会免笔试或面试,可以单独考核,综合成绩达到所有拟录取考生的最低分数线即可被录取。
强基入围一般就能录取吗
强基入围一般不能认定就是录取了。入围强基计划只是为了获得参加学校考试的资格,并不意味着一定被录取。
强基计划的录取过程分为入围和录取两个阶段,学生需要先入围,然后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考核,最终根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的综合得分来确定录取名单。能否最终被录取取决于学校考试的成绩和高考成绩的综合表现。一般来说,强基计划将通过85%的高考成绩和15%的学校考试成绩转换为综合成绩,然后选择最佳录取。
2024年强基计划入围条件
2024年强基计划有五大入围模式,一类考生与二类考生入围条件有一点区别,一类入围条件有4种,分别是高考成绩直接入围、按加权后的高考成绩入围、“复交南”模式,报名即入围、单科破格入围。二类考生入围条件是五大学科竞赛金牌、银牌,破格入围。
1、高考成绩直接入围
高考成绩直接入围是比较传统的入围方式,全国有31所985高校都采用这种方式入围,针对非竞赛生,高考裸分高的同学优势很大。高考分数公布以后,各高校根据各省的招生计划,通常是招生计划的3-6倍人数确定最终的入围名单。
2、按加权后的高考成绩入围
这种方式对单科成绩突出的考生更有利,数学、物理成绩优秀考生重点关注报考。如北航、北理、大连理工、华南理工。
3、“复交南”模式,报名即入围
从2022年复旦、上交、南大三所院校首次采用“复交南”入围模式开始,到今年已有10所院校先后开始采用"复交南"模式,数量已达到所有强基招生院校数的1/4。预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院校启用“复交南”模式。
采用“复交南”模式的院校,普遍院校层次较高,校测难度较大,但对于综合成绩不太突出,有学科特长的考生来说,是一个获得实质性降分逆风翻盘的好机会,比较建议有竞赛基础的竞赛生尝试。
4、单科破格入围
单科高考成绩突出,并满足一定条件的考生,可破格入围校考环节,不得不说这里所有的单科破格入围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基本上都是数学达到145分甚至满分。单科破格入围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校测,而且依然要看高考成绩,所以这种被称为“小破格”
5、五大学科竞赛金牌、银牌,破格入围
目前五大竞赛的金银牌选手是能直接拿到破格入围的资格的,是竞赛党进入清北、华五等名校最便捷和畅通的通道。
全国39所强基计划高校排名一览表(2024参考)
根据最新排名显示可知:北京大学位列第一,其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具体院校名单及排名如下:
序号 | 学校名称 | 全国排名 |
1 | 北京大学 | 1 |
2 | 清华大学 | 2 |
3 | 上海交通大学 | 3 |
4 | 浙江大学 | 4 |
5 | 武汉大学 | 5 |
6 | 复旦大学 | 6 |
7 | 南京大学 | 6 |
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8 |
9 | 华中科技大学 | 9 |
10 | 中国人民大学 | 10 |
11 | 北京师范大学 | 10 |
12 | 天津大学 | 10 |
13 | 西安交通大学 | 12 |
14 | 吉林大学 | 13 |
15 | 山东大学 | 14 |
16 | 国防科技大学 | 14 |
17 | 中山大学 | 15 |
18 | 南开大学 | 16 |
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7 |
2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8 |
21 | 四川大学 | 19 |
22 | 同济大学 | 20 |
23 | 厦门大学 | 21 |
24 | 北京理工大学 | 22 |
25 | 东南大学 | 23 |
26 | 华南理工大学 | 24 |
27 | 大连理工大学 | 25 |
28 | 华东师范大学 | 25 |
29 | 中南大学 | 26 |
30 | 西北工业大学 | 26 |
31 | 中国农业大学 | 28 |
32 | 东北大学 | 29 |
33 | 电子科技大学 | 30 |
34 | 湖南大学 | 30 |
35 | 兰州大学 | 32 |
36 | 重庆大学 | 34 |
37 | 中国海洋大学 | 38 |
38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1 |
39 | 中央民族大学 | 85 |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变动,以官方最新消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