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12-13 10:27
高考考试对于每一个省份而言,都有其独立的考试内容和标准,每年的命题也都不尽相同,分数线各个省份也不一样。那么甘肃高考555分能排名多少?本篇邦博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甘肃历年555分的高考物理类和历史类在全省位次排名,以及甘肃高考555分能上的本地大学,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考555分在甘肃省算高吗?能排第几名?根据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档次表可知: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040-1083名,同分人数44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67分(本一批488分),已经超出了甘肃省98%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4122-4213名,同分人数92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22分(本一批433分),已经超出了甘肃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2023年甘肃高考本一批为文科488分、理科433分。若是文科考生,甘肃省55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若是理科考生,甘肃省555分也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挑选一个好院校或者一个好专业!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648-677名,同分人数30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70分(本一批485分),已经超出了甘肃省98%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3557-3663名,同分人数107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13分(本一批442分),已经超出了甘肃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819-1858名,同分人数40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53分(本一批502分),已经超出了甘肃省98%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4846-4952名,同分人数107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15分(本一批440分),已经超出了甘肃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1、历史类
2024年甘肃历史类55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6所):
省内:兰州大学(最低550分)。
省外:暨南大学(最低553分),暨南大学(珠海市)(最低553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最低555分),中央财经大学(最低547分),云南大学(最低546分)。
2、物理类
2024年甘肃物理类55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6所):
省内:兰州大学(最低550分)。
省外:暨南大学(珠海市)(最低553分),哈尔滨工程大学(最低546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预科)(最低553分),深圳大学(最低546分),中山大学(广州市)(民族班)(最低547分)。
附:甘肃高考555分院校推荐
兰州大学
2023年兰州大学在甘肃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534分(本一)、理科488分(本一)。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
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