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03-07 09:22
高分作文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提升我们的境界,锤炼我们的思想。文章恰如人的影子,人的境界提高了,思想独立了,文章自然也立竿见影。邦博尔招生网整理了高考满分作文:且把清流汇成大海(3篇),一起看看吧。
1.高考满分作文:且把清流汇成大海(篇一)
泰斗级遥感专家李小文因其“扫地僧”的形象被誉为当下时代的一泓清流,受人尊崇。他的形象实为中国广大科学家的形象:潜心科研,心怀国事,不求虚名浮利。而当今社会最缺的就是,让这样的一泓泓清流汇成一汪蔚蓝的大海。
清流之所以谓之清流,是因为世俗污浊、风气日下,逆流而上的人便凸显了出来。社会日益浮躁,追求虛名浮利的人一抓一大把,甚至连高才生也不能幸免。前两年盛行的“金融潮”因北大一名学姐的“后悔信”而走向高潮,不少本科生便盲目地转学金融专业。然而各行各业,若人人只是为利而学,怕是谋不到几分利。这样一比较,在故宫修复文物的、在太空舱背后默默工作的匠人们简直是清得不能再清的清流。长久的劳作、烦琐的程序、精密的要求和“与世隔绝”的环境没有阻挠他们,反而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清流,我们需要!崔永元曾问过敲打人心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怎么了?诚信正直不应该是为人的底线吗?现在却成了众人推崇的好人。的确,在现代社会,不祸害社会好像就是好人。但我们需要去发现这个时代真正的清流,并大力弘扬。90多岁高龄的陈琳教授仍在讲台上辛勤耕耘,家境丰厚的田家炳先生不断捐建学校立志扶起中国教育,解决了数亿人民温饱问题的袁隆平教授只领走国家颁给他的百万奖金中的一元钱……古往今来,中国不乏清流,扪心自问,为什么清流成不了大海?
试问,当初屈原追寻美政失败投江自尽时,是否也发自肺腑地问过这个问题?试问,当初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却不被国人接受而离世时,是否也发自肺腑地问过这个问题?试问,最初的最初,屡屡受挫的圣贤孔子,是否也发自肺腑地问过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若是我们中国这一泓泓清流汇成了大海,“芬兰的清正廉洁”“美国的高端芯片”“日本的诺贝尔奖神话”等都可以是中国的。可能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中国的清正廉洁”“中国的高端芯片”“中国的诺贝尔奖神话”!
这是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人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脊梁。脊梁骨上,那一块块坚挺的骨骼,就是我们的一泓泓清流,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大海中国”。
古有孔子、屈原,今有李小文、田家炳,往后自是我们这当代青年。自身是清流,才能汇聚更多清流,且把清流汇成大海,还看今朝!
点评
文章从材料中遥感专家李小文的事件入手,针对社会中“清流”不足的现状,提出“把清流汇成大海”的观点。在第2段中,先用“金融潮”现象呈现世人盲目追逐利益的现状,再以文物匠人、科学工作者以及陈琳、田家炳、袁隆平的事例,展示了何为“清流”——在风气日下的现实中逆流而上的人。
紧接着,文章用三个“试问”,发出“中国不乏清流,为什么清流成不了大海”的疑问,引人深思。倒数第3段,结合时代特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阐述,认为只有将一泓泓清流汇成大海,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神话”,并在结尾两段中表明,当代青年须自身成为清流,从而汇聚清流,最后汇成大海。
2.高考满分作文:且把清流汇成大海(篇二)
眼下,不少博物馆已成为游客出行计划中的重要一站,尤其很多家长和孩子,更将博物馆作为到一座城市旅游必去的打卡地。正值暑期,重庆三峡博物馆就吸引了众多前来参观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各地游客。但是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殊不知,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参观的“底色”。
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博物馆无论大小,都要求前来参观的游客进馆后保持安静、做到文明,这不仅是为了不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面对先人留下的文明成果,需要保持足够的尊崇与敬畏。
尽管博物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各个显眼的地方张贴有文明标语、在馆内每个展厅内安排有文明劝导秩序员、保洁员,但不文明现象仍然未能断绝。来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中,青少年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喧哗吵闹的声音很大。以至于身处博物馆之内,感觉与游览诸如洪崖洞、磁器口等网红景点并没有太大不同。博物馆之所以变成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场所——“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引导不够、教育不力。
同样值得反思的还有成年人的不良示范。无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外出旅游,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随处扔垃圾,上厕所不冲水,排队等候跨越黄线;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扎堆吵闹……一个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不会对本人造成什么影响,但一定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人的旅行体验。特别是在博物馆这类富含教育意义的场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可能影响其他人的参观体验,更会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底色,不能“像逛农贸市场”。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辅导,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需要我们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进而对那些历史和文物产生敬畏之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家长和老师更要为孩子们做好文明参观的表率,并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对孩子的失范行为进行批评和纠偏。
同时,对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突出博物馆庄严的一面,而不是简单的文明提醒;另一方面有必要增加一些惩罚性措施,如设置“黑名单”,将不文明参观者纳入信用惩戒,借助网络曝光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归于宁静,让文物保持应有的庄严感。
3.高考满分作文:且把清流汇成大海(篇三)
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归去来兮,教师的惩戒权。”
《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和摆渡者,他们以各种教学方法教导我们,免不了在顽皮时受到惩戒措施。《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王杰惩戒嘉庆,被乾隆怒斥,王杰反驳“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为江山社稷考虑,乾隆认可。事实证明,为孩子将来计,必要的惩戒是应该的。
古语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将老师置于崇高的地位。在那个“父为子纲”“百善孝为先”的时代,老师说什么,让你做什么,你无疑是要绝对遵守的;而你如是犯了什么错,老师当然也有权力惩罚你,让你记得什么不能做。这是老师的权力,也是老师的责任义务,去教导学生一心向善。“苟不教,性乃迁”,这是古人强调的教育的作用,事实即是如此。大道理懂得,小道理自然领会。
当我们“误入歧途”且不知悔改时,老师的“惩戒权”就派上用场。通过处罚和思想教育,“挽救”我们,摆渡我们,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反复的帮助和教育中,我们的行为得到不断的规范。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激励,激发上进心。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走向阳光,奔向未来。否则就会成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麻烦制造者,时代的“巨婴”。可见,老师王杰的话技中肯綮。
依法保证教师的“惩戒权”,还可让我们更好地体会挫折,将来才能经受得起风雨。正是有孔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责备,让宰予猛然惊醒,才练就了宰予能言善辩的能力,成为“孔门十哲”中“言语”科之首。也让他周游列国时被一次次拒绝后依然没有放弃,迎难而上。反观当今,多少孩子在家长的“保护伞”下,犯错误不知悔改,受不得一点惩戒,走上社会时可能因不堪老板批评而跳楼自杀,“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如果将来因恶性养成而杀人越货呢?为了孩子的将来计,大家应积极拥护教师“惩戒权”。
主席说:教师任务就是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现在有些人目无尊长,以为老师只是纯粹看不起孩子,而不想让他们好好改正缺点。于是与老师对抗,不服从管教,拒绝接受老师惩戒,甚至以老师体罚为由,将之告上法庭,长此以往,李某某十年牢狱的惨剧可能还会上演,可悲啊!
归去来兮,教师的惩戒权!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官方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