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03-10 09:40
高考作文最能体现考生对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体系架构。因此优秀的作文不仅能让判卷老师眼前一亮,还能让自己得高分,下面邦博尔招生网和您一起来看一下高考满分作文吧!邦博尔招生网整理了高考满分作文:“政策”和“对策”(3篇),一起看看吧。
1.高考满分作文:“政策”和“对策”(篇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学生因不愿写作业用压岁钱购置写字机器人帮其赶作业,因作业中出现端倪被家长发现,机器人被摔碎。
“抄作业”在许多学生圈中已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甚至冠冕堂皇。而该学生更是“创新”,竟买机器人代写。却没想到,被家长抓个歪打正着。
从一个小小的“代写作业”,能折射出很多很多社会现象……
一:学生:“应付”对策——偷工减料,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
我极其痛恨那些抄别人作业还不加一些思考的人,因为他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为了所谓的自由,为了玩,为了偷懒,但又不想被老师批评,不想再补作业,真的是什么小聪明都能使出来。但是,这种种应付对策有意义吗?抄作业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的誊抄,大脑却没有动起来。这更省事,连手也没有运动。那么完全可以不写作业,甚至不上学呀!那不是更“省时省力”吗?在本应写作业的时间里没有写作业,那么,只有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来发展。但现实中,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放飞自我。
对策很精明,但这些精明,却只是麻痹自己的神经,直到痛真的被揭开时,那才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和无尽的后悔。
二:老师:作业政策——死板和不会换位思考的人
为了逃避作业,学生们能想出五花八门的方法,攻其不备。难道,作业政策,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作业政策本身是没错的。多数,是学生没有明确写作业的目的,而老师并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而是一遍又一遍催着作业。如果学生们真的把作业(学习)当做兴趣融入骨血中,谁又会不认真对待呢?
也不乏这样的:老师布置的作业超出学生承受范围,学生根本无力完成作业。或者,思想强度超负荷,一道题要绞尽脑汁,半天做不出来,失去信心,后面的也不想做。而,抄作业,没有思考,不用想半天都有极大概率得出一个正确答案。何况是机器,学生自己省力。看似真的很两全其美呢。
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并践行,合理化留作业,不会有这么多人抄甚至不写的。
三:商家:迎合学生——牟取暴利,只顾自己的人
这种人,才是最可憎的人。因为他们做无原则的买卖,只为自己,放任歪风邪气潜滋暗长,最后扩散,危害世界。
机器人,无疑是现代人思想中预言未来出现频率的一种高科技产品了。机器人也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写字机器人被发明出来了。写字机器人,应该相当于速记员这样一个角色。但是绝对不是用于抄作业的。商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在道义上和伦理上对或不对,为了谋取私利,就这样,卖了,卖的不明不白。这不是一个直接原因,但这也间接葬送着学生们的前途啊!
这种种可怕的局面,在社会上更是层出不穷。上司对下属,就有上司布置超额超纲任务,下属应付了事胡干一气,最后下属挨了批,该公司所研究的成果是错误的,或者质量不合格。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可是在部分网吧中仍有未成年人出没……家长摔碎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更是懒惰,是不合理,是贪得无厌,更是社会的种种粉饰太平的例子。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认为:只有我们人人恪尽职守,换位思考,讲求道义,没有实现不了的合理政策,也没有正确的,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2.高考满分作文:“政策”和“对策”(篇二)
近日,一则关于“写字机器人”的新闻出现在各大热搜榜上。据报道,某学生用压岁钱在网上购买了一台写字机器人,帮助抄写寒假作业。由于在两天内抄完作业并且没有错别字、字迹工整,被家长瞧出端倪,随后机器人被摔碎。该新闻被爆出后,有网上商家表示店铺内的写字机器人竟然一度脱销。
初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的感觉竟然是佩服。一是佩服这个购买写字机器人的学生,一是佩服现在的科技发展真是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先来说说这位新闻当事人。比起新闻报道里的那些动辄就给游戏充值数万元的同龄人来说,这位同学的选择还是“机智且物超所值”的。我也在网上查询了相关的新闻,有记者亲测(引自《江苏新闻》):“对照客服发来的教程,两名记者合力开启了复杂的安装过程,光是组装就花了5个小时……打开软件安装包,其安装、调试程序比拼装机器还复杂。记者用了1个小时,学习了五六个教程之后,总算可以操控写字机器人了。”困难重重,这名同学依然完成了,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难道大家就不好奇究竟是多么庞大、重复的作业量才会驱使该名同学具有如此的勇气,即使付出重金(每台机器的价格在800元左右),和足够的精力(购买、学习和使用这样一台并不简单的机器)也在所不惜呢?因而,我认为这件事绝不能用一句简单粗暴的批评就一言概之,而应该理性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再来说说现在的新科技。记得偶然有一次看《晓松奇谈》时,高晓松就在节目里说“懒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初听之下不以为然,但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么回事。人类其实更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而讨厌机械性重复的运动。比方说,因为讨厌每天洗衣服,所以我们发明了洗衣机;因为讨厌扫地,所以我们发明了扫地机器人。现在,因为讨厌每天单调抄写的作业,所以我们发明了写字机器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一度脱销的写字机器人不正反映了这样一个尴尬且让人哭笑不得的现实,那就是:支撑起写字机器人火爆销售的是强大的市场需求啊!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在这个话题面前很有发言权。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说句心里话,我无数次幻想能有一个哆啦A梦似的好朋友可以帮我完成那无聊的抄写作业。我深深理解我的同龄人们,因为我也曾经历过,尤其是在我已经把课文烂熟于胸,倒背如流的情况下,依然被迫一遍一遍地书写时。我太清楚那种机械重复了,我太理解那种苦闷无聊了,我太明白那种美妙幻想了。而今,昔日不切实际的梦想竟然变成了现实——写字机器人横空出世了。我能想象出这个发明在千千万万的“我们”中会引起多么大的欢欣鼓舞,这或许就是该机器卖脱销的真相!套用我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名侦探柯南的一句经典台词:“真相只有一个!”是的,真相就是我们一点也不喜欢那种重复的抄写作业,准确地说,应该是厌恶!
当我读到张晓风在《一一风荷举》中的一篇文章时,我被深深的触动了。作者本打算送好友一本书作为生日礼物,但鉴于书较贵,所以盘算着早一个月买来,小心地先读完后,再完好如新地送给朋友。“不料一读之后就舍不得了,而霸占礼物也说不过去,想来想去,只好动手来抄,把喜欢的诗抄下来,这种事,古人常做,复印机发明以后就渐成绝响了。但不可解的是,抄完诗集以后的我整个和抄书以前的我不一样了。把书送掉的时候,我竟然觉得送出去的只是形体,一切的精华早为我所吸取,这以后我欲罢不能地抄起书来……感谢贫穷,感谢匮乏,使我懂得珍惜,我至今仍深信的文学资源是来自双目也来自腕底。”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抄写啊,这是多么心甘情愿的抄写啊,这是多么打动人心的抄写啊。我想也唯有这种自觉自愿自发的抄写才真正让人甘之如饴并终身受益。而这绝非强制的、单调重复的、一刀切的抄写可比拟!
上了中学后,很庆幸,这种作业几乎绝迹了,我差点就忘记了曾经的我也是重复作业的“受害者”。所以我想真诚地呼吁我们的老师们:少一些这重复,多一些趣味。少一些单调,多一些生动。作业不在多,有益就行。切莫让写作业成为一件“凄凄惨惨戚戚”的苦差,莫让孩子们提起作业就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莫让那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快捷的新科技变成黑科技!
3.高考满分作文:“政策”和“对策”(篇三)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这是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发明。66年后,当波音747在美国试飞成功时,这架飞机的机翼长度就已经超出了莱特兄弟第一架飞机的飞行距离。这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也是一个踩着别人的脚印继续创新的胜利。试想,如果没有波音公司的创新,那么莱特兄弟的飞机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大号的玩具”。如果没有波音公司的创新,我们今天也不可能像鸟儿一样坐上飞机自由地翱翔在蓝天上。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也是一个创新的年代,如果我们一味地固步自封,那一定会被时代的步伐所淘汰。只有沿着前人的脚印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声名远扬的上海金茂大厦,最初设计的时候,请来了世界上最的设计师,这个设计师来到上海以后,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给他一大笔经费让他先游遍我国的天南海北,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疑惑不解,拿着我们的钱游山玩水,这是在工作吗?直到有一天,设计师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一眼望到了屹立千年的保俶塔,他一下有了灵感,不停地拍照,并记录下宝塔的每一处尺寸后,连夜回到上海,设计出了夺得多项世界建筑大奖的得意之作。今天我们看到上海金茂大厦的时候,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扩大了几十倍的保俶塔。这就是创新,在一个千年古塔的基础上,设计出现代感十足的当代经典建筑。
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创新,我们的国家也正变得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先进。今天我们的高铁已经联通着祖国的东西南北,我们的飞船早已经穿越了外太空,我们的北斗导航也覆盖着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如果没有了科学家的创新,我们的火车还停留在每小时70/80公里的老爷车速度,我们的飞船可能还躺在实验室里,我们的通讯信号可能还只能借助美国的GPS。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科学家,正是他们砥砺前行不断开拓创新,才让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才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才让我们的中华民族昂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巅。
创新就是踩着前人的脚印不断前进,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也给我们留下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空,让我们朝着创新人才的方向努力前行吧!
以上三篇满分作文:“政策”和“对策”,由邦博尔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