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黎平第一民族中学 更新日期:2020-11-16 11:05
现在很多学校在招生时都需要学生填写志愿,那么志愿上面有一项代码,其实学校的招生代码是一个学校的标识,比如很多学生在考完试后都会很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考上好的学校,或者是在填写志愿的时候非常担心自己填写的学校没有被录取,黎平第一民族中学今年招生代码暂未公布,小编就准备了黎平第一民族中学的相关信息,供与参考。
清王朝完结,中华民国成立,百端待兴。原黎平府所辖各县相继废学堂办小学。黎平县初等小学和初高两等小学不断发展,高等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而多数学生没有升学去处,只有极少数官绅和富裕人家的子弟能赴省城或外省中学深造,绝大多数贫寒家庭子弟失去了升学机会。
此种状况引起有识之士和开明绅耆的关注,多次动议创办普通中学,但因黎平财力所限,独立办学尚有困难。
适逢留学日本的赵学烺先生回归故里,经他奔走邻县洽商联合办学事宜,往返省城多次请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四月六日,在黎平县城召开5县(黎平、榕江、永从、下江、锦屏)办学联席会议。
会议由黎平县长郭晋臣主持,经协商,与会者一致同意创办五县联立中学。校址,定在黎平;办学经费,按各县人口数和地方财力分担;拟定总开支为150份:黎平50份,榕江40份,锦屏30份,永从20份,下江10份;生源,来自5县。
民国十八年(1929)春,五县联立中学正式成立于黎平城关神鱼井旁的贵州会馆,黎平县长郭晋臣兼任校长。
首期招生66人,第二期55人。未满2年,因有的县不能继续提交办学经费,学校被迫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停办。黎平县决定独力组建中学,经年余筹备,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成立黎平县立中学。是年三月二十二日,首任校长彭四箴签发第一张招生布告,招收初中、简师(附设)各1 个班。简师班为原五县联立中学肄业学生,修业1年毕业,毕业后多被聘为小学教师。
此后,本省邻县榕江、锦屏、剑河、永从、下江和外省邻县湖南的靖州、通道、会同以及广西的三江、长安等地的学子纷纷前来黎平就读,黎平县立中学成为当时黔、湘、桂3省边区的人才培养基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敌战区的一些学校迁入内地,江苏省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迁到贵阳青岩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再迁至榕江县,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简称“国师”)。同时,教育部指令国师校长黄质夫在黎平县开办国立贵州师范分校。
因创办分校有困难,于是将黎平县立中学改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黎平分校”(简称“国师分校”),黄质夫兼任校长。当时黎平县立中学有初中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150多人。改名国师分校后,在三年级増开师资训练课程,以培养小学师资。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因办学经费紧缺,国师分校停办,共毕业4届学生,154人。这年,随即恢复黎平县立中学,谢钟良、朱野民先后任校长,仅数月后,赵学烺即受命接任校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黎平县立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升格为完全中学。每年招收1个班,至1949年,共招4个班。至1950年,毕业2个班。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进驻黎平。政府官员逃散,黎平县立完全中学停课。
1950年4月,杨标叛乱。5月,派周宗铨为中学校长。12月,人民解放军平息叛乱,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经民主推荐,赵学烺为校长,郭必勖为副校长。1951年,停办高中班,学校更名为“贵州省黎平中学”( 简称“黎中”) ,黎平县县长张和轩兼任校长。
1958年2 月,黎中建立中共党支部,黎平县委派宣传部长胡广杰担任党支部书记兼任校长。是年秋,首招高中1 个班,学校又升格为完中。9月,孟彦中学并入黎中。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黎平第一民族中学的相关资料,学生可以以此为参考,看看自己是否适合报考这所高中学校,或者还有其他很多的高中学校,同学们可以在邦博尔招生网上查看,还可以剔除一些自己考不上的和不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