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泾阳县泾干中学 更新日期:2020-06-09 11:02
同学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肯定会了解学校的排名情况,毕竟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是由排名来决定的,学校越好,排名越靠前,很多同学们一直认为泾阳县泾干中学就很不错,在这几方面的排名和建设都是非常好的。
学校名称 | 排名 |
泾阳县泾干镇泾华学校 | 1 |
泾阳县树人高级中学 | 2 |
..... | ..... |
泾阳县泾干中学 | 6 |
1938年3月7日,私立泾干初级中学在县城东关显神庙内开学上课,从而结束了泾阳县无中学的历史。这所学校虽称“私立”,其实并无财东提供资金。它的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自清代乾隆年间到清末,泾阳县城曾经有过瀛洲、味经、崇实、泾干四大书院,闻名陕甘两省,出过不少英才。但是,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兵连祸结,加上1929年的年馑,农村经济破产,教育事业随之衰落。抗战前,十多万人口的泾阳县仅有两所高小,而无一所中学。
1933年,泾惠渠通水,泾阳位居上游,深受其利,农商迅速恢复,经济日渐繁荣,改变教育落后面貌遂成为人民的一大愿望。抗战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日寇紧逼潼关,西安出崖可危,省城学校有的停办,有的外迁,泾阳在西安求学的青年纷纷回家失学。面对此情此景,教育界同仁更加忧心如焚。1937年秋,县教育局长张善学,姚小校长吴成襄趁教育部督导员于尔轨来泾视察之机,向其提出在泾阳创办中学的倡议。
于尔轨点头赞同。此后,张善学,吴成襄遍访各界名流,征求办学意见,得到广泛支持。泾过协商,公推张善学、吴成襄、庞继震、张伯修、赵仲玉、樊纯如、王菩僧组成校董会,领导办校工作。校名定为“泾干”。校址选在东关显神庙。经请示县政府同意,从“烟膏局”税款中拨出500元,作为开办经费。由庞继震担任校长,由张善学,由少蕴,段武东等公职人员兼任教员,都是义务供职,不拿薪金。
1938年春,招收春二九级学生30名,3月7日开学上课,泾阳第一所中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庞继震,本县县城人,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共产党,办过平民夜·校。他担任泾中校长后,以“战时教育”为宗旨,适应抗战需要,增设了军事训练等课程。他既当校长,又当教员,还兼办杂务,办学热情极高。可惜,时间不长,身体有病,加上办学经费难以为继,只好辞职让位。庞继震辞职后,教育局长张善学兼任校长。
不久,又请张伯修任校长。万事开头难,新生的泾中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顽强地渡过了第一学期。1938年暑假,校董会请来高兰亭任校长。高兰亭,本县王桥人,“五四”时期毕业于北平大学。1927年国民党“清共”时,一度担任江苏省镇江公安局长,有严重的反革命历史。其后,在国民政府监察院供职。南京沦陷前,国民政府,“减员迁都”,高兰亭被裁减,返乡闲住。。·高兰亭任校长,一心要把泾中办成“南开式中学”。1938年暑假,招收秋三O级学生40多名,显神庙容纳不下。高兰亭设法借到“中棉公司”两间仓库,解决了问题。
传承“精勤惕励、艰苦卓绝”校训精神,全面落实“崇德启智,人人皆才”办学理念,从学生行为入手,做事先做人,求学先正身。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四个结合”的德育工作思路,即思想教育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启发诱导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制度规范与人性化关怀相结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倡导学生做到“一读、二做、三别、四带、五无”的行为要求,“一读”即一到校就读书;“二做”即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做有益于集体的事;“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学校、把微笑带给同学、把谦敬带给师长、把和谐带给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纸屑、校园无追逐、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脏印、出言无脏话。同时,通过开展国旗下演讲、“文明伴我行”、早晚励志宣誓、主题班会、成人仪式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定期举办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和书画、手工制作展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管理途径为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提供了机会。
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书画考试指导培训基地”,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验学校,“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优秀组织奖”,省级“文明校园”,省级“普法先进单位”,陕西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高中艺术课程实验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咸阳市“高中标准化建设花园式单位”等上百项荣誉称号。